柏氏中喙鲸

Mesoplodon densirostris   Blainville
   

  492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雄性和雌性的最大体长在4.7 m左右。头小,喙短,额隆低,喙与额隆之间无摺痕分界。背鳍近三角形,梢端向后,位于距吻端约2/3体长处。鳍肢小而窄,可收入体壁的袋形浅凹中。尾叶大,后缘直,中央没有缺刻。呼吸孔新月形,凹面向前。两下颌间有1对“V”形的喉沟。雄成体的背面和腹面均暗灰色,体表有圆形或椭圆形的白色的疤和齿痕。幼体和雌成体背面中灰色,腹面白色。只在雄成体长出1对有功能的齿。
雄成体吻突部有次生性骨化的吻中管。上颌骨侧沟浅而不显著。在枕大孔腹缘中央有较小的第三枕髁。
本种的下颌骨形成粗大的弓起。在成年雄性,1枚厚实侧扁的獠牙从此弓起的前部萌出伸向前方,并伸出到上颌顶面之上。齿的位置远在下颌联合之后,形状侧扁,其顶端中央稍后处具1个尖的小齿。有些个体的獠牙被藤壶类的蔓状胸肢所覆盖。下颌齿的位置和形状是鉴别各种中喙鲸的关键特征之一。
椎式:C7:T10~11,L8~11,Cal7~2l=45~47.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头小,喙短,额隆低。鳍肢可收入体壁的袋形浅凹中。尾叶后缘直,中央没有缺刻。雄成体体表有显著的疤和齿痕。

生物学

柏氏中喙鲸出现在所有海洋的温带和热带水域,主要栖息在海洋的深
水区(超过2000 m)或大陆坡区(200~2000 m),很少在大陆架海域。单个或成对活动的最常见,也曾记录到3~7头的群。曾记录到45分钟以上的潜水。它们的主要食物可能是大洋中层的乌贼类和鱼类。在1头搁浅的雌性柏氏中喙鲸身上有宽2 cm 以上的齿痕,推测是虎鲸或伪虎鲸攻击所致。
在《2000 IUCN 受胁动物红色名录》中,柏氏中喙鲸被列为资料不足(DD)等级。

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
东海:上海(长江口长兴岛)、台湾(北港、台南、东港)、台湾东岸海区(苏澳、兰屿)。